【作者简介】
何清,中共东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一个重大判断,即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社会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共识。
一、创新:高质量发展之第一动力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创新发展,致力于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即动员相关要素围绕科技这一核心要素进行配置,动员相关改革围绕创新这一核心引擎进行协同。
(一)打好创新“组合拳”
以科技短板、创新瓶颈为导向,建立健全科技管理、科技决策、人才发展、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等体制机制,从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统筹指导安排,精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建设,并从政策、主体、职责、基础、资源、环境等方面持续压实“基本面”,释放挖掘、参与、实施、主导潜力,全面发力、点位突破。
(二)激活创新“动力源”
破解阻碍创新突破、产品原创、产业化成果转化的共性问题,在实施转型升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上持续用力,探索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高速度、高质量转化的应用模式,催发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三)迎战创新“新高地”
要指引中国“智”造开放合作向纵深发展,逐步提升高精尖领域、交叉领域、“断点”“盲点”领域的攻坚能力,及时对接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新高地”的大需求、大环境。
二、协调:高质量发展之内生动力
发展不协调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突出表现在城乡、区域不协调上。协调发展,致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从整体出发,树立‘一盘棋’思想,把自身发展放到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产业兴旺,要求广大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因地制宜培育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引导群众有组织地融入产业发展中。生态宜居,要求各级党组织抓住绿色发展这一本质问题,守好生态环境底线,提升农村“颜值分”“气质分”“内质分”和“价值分”。乡风文明,要求引导农民树立诚信友爱、尊老爱幼的文明道德礼仪,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文化建设,让“那人、那山、那水”成为魂牵梦绕的“乡愁文化”。治理有效,要求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村级“两委”班子,深化村民自治,大力培育乡村服务性、互助性农村社会公益组织。生活富裕,要求基层党组织以“干成一番事”的拼搏精神,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我劳动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道路。
(二)努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三大目标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范围包括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八个领域,要求去除城乡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均衡、硬件软件不协调、服务水平差异较大等短板,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使各地区群众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2.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要求加快建设内外通道和区域性枢纽,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3.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国民收入分布与人口地理分布基本吻合。
三、绿色:高质量发展之普遍形态
绿色发展是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本质上讲,绿色发展致力于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高质量发展之普遍形态。
(一)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
生态环境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聚焦重点难点,强化责任担当,抓住生态责任清单这个“牛鼻子”,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决向污染宣战,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支撑,也离不开绿色制度的保障。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兴产业,运用政策激励制度、现代市场制度、社会参与制度、文化提升制度和法律保障制度等绿色制度,实现绿色技术与绿色制度的互动。
四、开放:高质量发展之必由之路
“我们大胆开放、走向世界,无疑是选择了正确方向。”“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开放发展,致力于解决好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即以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转型,是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高质量对外开放牵引乃至倒逼对内深化改革、技术水平和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推动企业强化自主创新以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经济结构、技术结构、能源结构、人力资源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使我国经济加快融入全球创新链、价值链和服务链,并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靠开放赢得发展空间。进入新时代,需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二)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出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制度红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应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改革将更加持续深入,加快健全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更高水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营造以制度为保障、以规则为基础的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推动我国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
五、共享:高质量发展之根本目的
作为发展的归宿,共享发展是评价发展过程、检验发展成果的重要理念,“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掉队。”
(一)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共享发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全民共享、各得其所,人人享有发展成果,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的客体是人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包括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社会权益、文化权益、环境权益、健康权益等。共建和共享是辩证的统一体,既追求人人享有,也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个人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共享不是低水平的绝对平均,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
(二)抓住共享发展的“牛鼻子”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育、就业、医疗、居住、养老等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更好满足这些需求,需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