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炎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对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具有重要价值。
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一方面,人来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界,自然具有先在性,人具有受动性。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另一方面,人具有能动性,人能够利用和改造自然。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它既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真实和具体的对象性关系,也是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将自身与动物、自然区别或区分开来的过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现代化的过程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现代化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
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对西方“边发展边污染”现代化老路的反思。
现代化进程始于18世纪中期欧美国家开启的工业革命,为了解决工业化所需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欧美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和战争,疯狂掠夺他国矿藏、金矿、农作物等能源资源,以支撑其资源高消耗的发展路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工业化模式,让西方国家相继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典型的有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震惊世界的八大环境公害事件。虽然欧美发达国家通过“边发展边污染”的模式实现了工业化,但奢侈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让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高居全球各国前列。欧美国家占据了高利润、低污染的全球制造价值链制高点,而这是以将低利润、高污染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代价,而欧美国家却反过来抨击发展中国家制造污染。可见,欧美现代化是通过发动战争等方式掠夺全球资源,通过输出污染和贫困来保持发展的优先地位,同时,欧美现代化进程中释放的巨量二氧化碳造成了现在的全球变暖。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不可能走通过战争掠夺资源的欧美现代化之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国家间的利益共享而非利益掠夺;在全球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全球变暖趋势急剧增强的形势下,一个人口大国是无法继续通过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
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遵循。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决策。
东莞是制造业为产业本底的城市,东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二,处理好制造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东莞现代化进程中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关键,东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转型。按照中央、省的统一部署,东莞正积极制定碳达峰政策方案,努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争取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本文原载于《东莞日报》11月24日A06理论学习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