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磊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单独成章,并置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后,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的一项任务。
为了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方案》,明确松山湖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共同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2021年4月,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完善深莞科技创新体系,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深圳和东莞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要求。
一是加强深莞两市科学城建设的统筹协调。目前,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的联动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地方各自建设,没有建立政府层面正式的交流沟通机制,在建设规划方面也没有统一安排部署。因此需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层面、甚至国家层面加强领导,推动两地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协调联动,建立健全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建立规划衔接、重大科研选题和攻关、产业布局、交通互联等领域重大决策协商机制。这样才能在规划布局上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1+1>2的效果。
二是建立深莞两市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机制。由于大科学装置投入巨大,建设运行周期长,需要有明确的科学导向、大量的用户群体和稳定的经费支持,必须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由国家投资为主、地方配套支持为辅。目前,东莞已建成全国唯一的散裂中子源,接下来还要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大科学装置。深圳也提出瞄准世界基础科研前沿领域,基于深圳优势产业,明确在光明科学城布局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特殊环境材料科学与应用研究设施等五项大科学装置。从两市的大科学装置设施功能来看,应该是有交叉重叠的。
三是探索深莞两市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加强与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借鉴和复制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的经验和做法(以及上海张江、合肥、北京怀柔的经验和做法),争取上级部门向松山湖科学城布局更多资源、下放更多权限。在松山湖科学城推广实施科技创新体制、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授权事项,打造最宽松、最便捷的科研创新环境。在科技产业联动方面,探索设置莞深合作示范区。目前深圳高校相对集聚、科研平台、实验室、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较多,但深圳产业空间有限,各方面成本较高,而东莞产业基础扎实,产业配套齐全,各方面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东莞可以结合镇村城市更新项目,在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邻接的黄江片区设置莞深科技成果合作转化区,专门承接深圳外溢的科技创新项目,为高成长性企业提供产业空间和专项支持,从而实现科技产业协同发展。在金融资本协同方面,构建“科技+金融”的创业新生态。加强与深圳等地区金融资本溢出的衔接,鼓励国有金控平台、国内外风投、天使基金等在莞设立产业引导和并购基金。探索东莞金控、科创金融国资平台联合深圳国资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支持科技项目落地转化。在营造创新氛围方面,轮流联合举办在全球、全国或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科技交流活动,吸引更多的国际一流科学家、青年学者、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交流、开展合作。在交通互通互联方面,从城际列车、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高新区、西丽科教城等区域的交通互联,实现松山湖科学城与湾区重要科创平台1小时互达,打造一小时工作生活圈。
深圳光明科学城和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深莞两地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成效和经验,将会对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面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深莞两地要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高质量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本文原载于《东莞日报》11月24日A06理论学习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