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党校声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2022-11-03 12:08
    • 来源: 东莞日报
    • 【字体:    
    • 分享到:

    杨家宁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一、要以“为了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习近平总书记说:“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发展为了人民,就要践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既要解决人民疾苦、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也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质和量的统一,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就必须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把握好量变到质变的度,既要坚守住质的底线,也要看到质的多维性,事物发展存在多维底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

    “为了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首先就是要明确这些民生短板都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性界限,必须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防范可能导致的全局性错误。关键要解决好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群众最急最难最忧的问题,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在社会政策上把好基调,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社会稳定器作用,“在改善民生的政策方面,我们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少做锦上添花的事情,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社会政策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但并不是说等经济发展之后再制定社会政策。社会政策解决的是市场和社会运行不足而形成的问题,社会政策既要托民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底,更要托社会稳定的底。党和国家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就要在思想上重视结构性改革对社会民众带来的阵痛,要形成体系化的社会政策制度框架,破解碎片化的社会政策制度和执行体制。通过追求积极的社会政策,通过再分配等方式介入资源分配和服务供给,发挥政策的补充性功能。

    二、要以“依靠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发展依靠人民,就要践行好群众路线,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目前社会建设领域从增量改革进入到存量改革阶段,触及到对积淀固化的既有利益进行调整,如何打破利益的藩篱,如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需求,需要不断分析和识别民生事项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存在不少问题,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解决。”要通过基层创新与顶层设计良性互动进行改革。从基层创新来看,来自于基层群众创新的智慧,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边际突破诱发制度变迁,释放社会治理的能量。从顶层设计来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再到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创新性地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动着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与宏观规划。通过顶层设计和从基层创新中提炼经验,逐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把党的领导和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有机融合,构建了纵向秩序整合与横向利益协调相互衔接机制,形成立体化的社会关系调节系统。

    “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要获取最广大民众的支持,关键是要站稳群众立场,尤其要听取改革涉及到的利益调整的群众意见,勇于为群众纠正决策偏差,使改革满足“最大公约数”的利益。

    三、要以“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一切工作的归宿点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让人民真正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这一论断超越了将人当作是发展的“工具理性”而不是发展的“价值理性”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和目标,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都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都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都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从短期来看,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是解决当前民生短板问题,真正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从长期看,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要优化社会结构,减缓社会分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终实现社会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实现共同富裕存在共生互动的逻辑关系。共同富裕的逻辑起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一个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以社会共同富裕引领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解决好社会发展的短板问题,要对民生福利制度进行改革,打破既得利益形成的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履行好再分配调节职能,需要有更高的价值理念去引导。共同富裕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具体体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社会价值理念,能强化改革共识,引导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教研部主任、教授/本文原载于《东莞日报》8月11日A07理论学习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2020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东莞市委党校、东莞市行政学院、东莞市社会主义学院 技术支持:开普云
    备案号:粤ICP备19133159号 地址:东莞市南城区绿色路111号 电话:0769-88987777 举报邮箱:dgdxbgs@d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