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党校声音
    新发展格局的时代价值及理论创见
    • 2022-11-03 11:11
    • 来源: 东莞日报
    • 【字体:    
    • 分享到:

    曹秋静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观照历史与现实,立足国内与国外,统筹发展与安全,考量短期与长期提出的战略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创见重点体现在以下五论:

    一、核心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长期探讨的核心议题,经济为什么增长?对此,供给侧与需求侧有不同的理解。供给侧的动力源在理论上有五个方面: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制度变革。投入更多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这些要素,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称之为要素驱动型增长。要素数量不变,经济也能实现增长,用数量解释不了的经济增长可归为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有两个重要的增长来源,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制度变革。国际经验表明,一个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更为重要而且极为关键。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当然,制度变革也是一个关键的变量,但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打通要素流动的壁垒,激发创新的活力,根本还是为了创新。

    与世界比较,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世界强国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以色列与韩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在4%以上,美国、日本、德国均在3%以上。尽管2021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已达2.44%,但还有很大追赶的空间。

    二、重点论:以扩大消费为重点,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需求侧认为拉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即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从内外需来看,内需是指一国对国内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即消费和投资;外需是指国际市场对本国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即出口。内需中,不论是从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还是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消费占比都更高一些。因此,在内需中,要以扩大消费为重点。

    当前,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三个要素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消费量:收入水平;客观环境;人们的主观需求、心理倾向和个人习惯,以及收入的分配原则。若将消费动机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假设主观因素在短期内很难改变,那么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即收入水平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平衡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为引导供需均衡,我国创新性地提出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何为需求牵引供给?需求出现了升级,供给端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不够,这需要减少低端供给,增加高端供给,提升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何为供给创造需求呢?供给侧出现的颠覆性创新也能创造出新的需求来。不论是需求牵引供给还是供给创造需求,都要求企业在如何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如何提高产品的适应性、如何满足居民多层次需要上下功夫。

    四、系统论: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

    在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循环中,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在形式上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周而复始地循环,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四个环节中生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起点,消费是终点,是社会再生产的最终目的,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是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称为流通,因此一定情形下,可以用流通来替代交换。上文三论分析了生产与消费及二者的关系,这里将重点解析分配与流通两个环节。

    分配环节不均衡。宏观上,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分配,是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国民收入分配失衡,主要表现在居民收入占比偏低,企业部分占比偏高。同时从再分配的力度来看,中国再分配还有很大的政策空间。微观上,分配是指居民收入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居民间的分配。依据国际共识,基尼系数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超过0.4差距就比较明显。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我国基尼系数一直都在警戒线之上。

    微观上,是指居民收入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居民间的分配。为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我国十四五时期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流通在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中都至关重要,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硬联通,完善物流网络;另一方面,要促进软畅通,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五、全面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中国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通过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促进了工业的积累与经济的增长。然而,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与隐忧,第一个隐忧是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往往是从价值链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融入的,发达国家专注于高附加值生产,此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发展中国家有转型升级的内在愿望。现实中,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价值链(GVC)后,大多处于被俘获的地位,这种情形帮助发展中国家较快地完成了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却阻碍了进一步的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即形成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第二个隐忧是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遭遇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力是来自比较优势理论的逻辑,然而这个逻辑能起作用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各国能实现自由贸易。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为实现中国经济长远发展、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复苏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本文原载于《东莞日报》11月3日A07理论学习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2020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东莞市委党校、东莞市行政学院、东莞市社会主义学院 技术支持:开普云
    备案号:粤ICP备19133159号 地址:东莞市南城区绿色路111号 电话:0769-88987777 举报邮箱:dgdxbgs@d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