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党校声音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机制分析
    • 2024-01-16 10:21
    • 来源: 校科研科
    • 【字体:    
    • 分享到:

    林春香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既涉及文化传承,也涉及理论创新,需重点理解和掌握两者结合的前提和方法原则,即两者结合的机制问题。

    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首先,从总体特质上看,两者都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是由其实践性、革命性和批判性等特点决定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就是一部开放性的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因开放包容而著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源自中华民族形成的多样性和混合性,体现为文化的相互融合与相互同化。

    其次,两者在哲学思维、价值追求和实践理性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古代有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思想,如五行说、气一元论、阴阳说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学说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这与马克思主义重在改变世界以及辩证实践唯物主义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第三,两者理论特质的互补性也是契合的重要方面。一是空间上的内外互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其外来文化的属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及其历史局限,使得两者能够互补发展。二是时间上的前后互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前现代性,强调群体,圆融中正,注重平衡,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则以解构现代性为手段,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具有后现代性特点,强调革命、批判、理性、自由,这一差异同样可以使两者互补发展。

    二、“结合”的方法是贯通融通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第二个结合”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方法做了阐述,即结合的主要内容为思想观念,涉及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结合的方法为“贯通融通”,并提出“六个坚持”的根本遵循,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下面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例,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方法原则问题。

    一是相似性结合(直接继承)。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对“天人合一”顺自然、爱自然等思想的直接继承,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则是对“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的直接继承,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具有极强的时代性。

    二是互补性结合。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世界携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共赢观等,是将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相结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形成的创新理论。

    三是未来指向性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一种理论创新机制,不只是要“从后证明”,更应该“从后思索”,即把结合的成果作为前提,构建面向未来的“对话”,以此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而要实现这种“对话”,需坚持问题导向,以回答并指导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提升两者结合的效率。坚持问题导向,这里提供两点参考,分别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和强化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原则。

    三、“结合”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结合”的内容是立体的。在结合过程中,除思想观念外,还有话语的转意使用,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以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等。此外,还有思维的深层内嵌,如“天人合一”思想所具有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都有继承和发展。

    二是“结合”要遵循“六个坚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六个坚持”是结合的指导原则。其中,人民至上决定了为谁结合,自信自立是结合的思想前提,守正创新规定了结合的向度,问题导向提供了结合的方法,系统观念提供了结合的思维,胸怀天下延展了结合的宽度。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校副教授、博士,东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东莞市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东莞日报》2024年1月3日A06理论学习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2020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东莞市委党校、东莞市行政学院、东莞市社会主义学院 技术支持:开普云
    备案号:粤ICP备19133159号 地址:东莞市南城区绿色路111号 电话:0769-88987777 举报邮箱:dgdxbgs@d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