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秋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这是党中央基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及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长期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持续稳健的经济增长是各国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始终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关于经济为何增长,供给侧与需求侧却有不同的解释。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两种基本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却在不同历史时期地位各有侧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回溯中国经济发展史,宏观经济调控的逻辑主线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以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遇挑战
典型的需求侧意义下的经济增长动力范畴是指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需求侧管理着眼于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通过“逆周期相机抉择”进行宏观调控,以应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我们非常成熟并逐渐运用纯熟的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有一条逻辑主线,即围绕需求侧,采取逆周期的调节办法,当经济过热的时候,对冲性地刹车以抑制经济快速增长;当经济遇冷时,加力踩油门以激发经济增长动能。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在宏观政策调控方面轮番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及中国,我国由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转向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主动应对危机,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立足于需求侧出台了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前所未有,稳定了市场预期,以需求侧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再次彰显了应有的力量。
时至201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换挡期,经济发展不仅存在总量问题,还伴随结构性问题,此时以需求侧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应对结构性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
二、供给管理成宏观经济管理新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此时,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2015年,我国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如果说需求侧重视“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供给侧在解释经济增长动力时则强调劳动、资本、全要素生产率“三大要素”。何为全要素生产率呢?在经济学中,那些用劳动数量、资本数量解释不了的经济增长统称为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是指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依据经济学家的研究,当一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要素驱动难以持续,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更为重要。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是长期战略之举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加剧了世界格局的变动,发展与安全成为时代主题。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脱钩断链”的战略意图越发明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朝着区域化、本土化、多元化、数字化等方向深度调整,世界总供需平衡受到新的冲击与挑战。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既有供给侧又有需求侧。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统筹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调控新思路。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再生产理论在中国的丰富发展。在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循环中,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在形式上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周而复始地循环,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生产即供给,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起点,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消费即需求,是社会再生产的最终目的。一件商品只有经过消费,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实现了它的使用价值。畅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根本要实现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统筹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强调供需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还创造性地提出要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发展。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宏观调控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本文原载于《东莞日报》2025年4月3日A06理论学习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