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党校声音
    梯度赋权,加速流动人口融入社区
    • 2025-04-21 16:16
    • 来源: 广州日报
    • 【字体:    
    • 分享到:

    刘子文

    “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城镇人口9.02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3.76亿人,占总人口的26.6%。在超大特大城市中,流动人口占比普遍超过40%,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报告》显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城市融合水平偏低。人口贡献与治理效能呈现张力。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治理模式的单向性,即当前社区治理由政府主导,但制度性排斥与资源分配失衡,容易导致流动人口陷入归属感、参与意愿和治理效能不足的困境。因此,如何推动流动人口从“治理对象”转化为“治理主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成为亟须思考的问题。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流动人口群体流动性强、稳定性低、需求差异大的特点,可将流动人口治理参与的需求解构为三级体系。第一,生存保障需求,聚焦基础公共服务政策信息的保障。第二,社会融入需求,强调身份认同、社区活动的参与。第三,价值实现需求,追求决策话语权、自治组织主导权的赋予。这种梯度需求与群体定居稳定性密切相关——短期流动群体的需求侧重基础权益,中期定居群体追求社会认同,长期扎根群体则谋求决策参与。

    流动人口需求的梯度性必然要求治理体系适配其能力差异。调适性赋权理论提出的“知情权→表达权→议事权→决策权”渐进式赋权路径,为流动人口需求的梯度性实现提供了制度框架。因此,构建梯度赋权体系,通过权利供给与治理需求的动态匹配,实现从基础权益保障到深度治理参与的渐进升级,成为激发流动人口主体性的关键。

    具体来说,在基础赋权层,筑牢权益底线。针对务工人员、临时租户等短期流动群体,聚焦公共服务兜底与信息平权。例如,通过居住证制度落实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建立社区信息平台,借助社区治理APP等数字化工具提供低门槛的信息获得渠道,让流动人口能够快速解决迫切问题。在进阶赋权层,搭建共治桥梁。面向稳定租户、小微企业主等中期定居群体,重点突破组织化参与治理的瓶颈。通过开放社区议事席位、组建志愿团队等方式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区。例如,试点设立“流动议事厅”,允许非户籍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停车位规划等议题协商。同时,以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公共服务优先权,形成“参与—获益”的正向循环,使流动人口从旁观者转变为利益相关者。在深度赋权层,激活治理主体性。针对购房者、本地通婚家庭等长期扎根群体,赋予其社区规划决策权、自治组织主导权,推动治理权力从“象征性参与”向“实质性主导”转变。例如吸纳新市民代表担任社区规划师,参与老旧小区改造预算审议,使治理权真正回归生活共同体的本质。

    梯度赋权体系就像闯关升级。先满足知情权,再促使其开放地参与讨论,最后赋予投票权、拍板决策,用制度打破外来户的身份尴尬。这本质上就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当家做主,使其成为社区共建的“自己人”,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让基层治理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这种“小步快跑”的赋权路径,不仅避免了治理失衡,也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可预期的上升通道,实现了治理效能与社会公平的双重提升。

    (作者中共东莞市委党校党建与统战理论教研部教师/本文原载于《广州日报》2025414日理论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2020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东莞市委党校、东莞市行政学院、东莞市社会主义学院 技术支持:开普云
    备案号:粤ICP备19133159号 地址:东莞市南城区绿色路111号 电话:0769-88987777 举报邮箱:dgdxbgs@d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