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豹
当前,全党上下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的关键之举,是对党员干部的一次深刻思想洗礼和作风锤炼。党员干部需要筑牢公仆意识、坚持细节意识、秉持长远意识,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良好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支持,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一、筑牢公仆意识,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明确写进条款内容。反对特权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党员领导干部要筑牢公仆意识,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摒弃私心杂念,才能坚持公仆意识。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实绩导向,不图虚名。坚持长远导向,不搞急功近利。二要坚持公私分明。“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作为党的干部也要自觉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要把“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作为一条底线来坚守,严格规范公款使用和公权力的使用。要有一种公私分明、先公后私的自觉,多谈奉献,少谈索取。只比工作,不比待遇。三要严明群众纪律,不要侵害群众的权利,不漠视群众的诉求。在制定政策时,要深入基层调研,广泛考虑群众利益。在执行政策时,要注重群众反馈,勤政为民排忧解难。在日常工作中,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二、坚持细节意识,纠治“四风”突出问题
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例看,党员领导干部的腐化堕落,很多都是从作风问题开始,从小的生活问题、吃喝玩乐、收受礼品等不正之风开始,到逐渐迷失自我、丧失党性原则,最终致领导干部蜕变沉沦、腐化堕落、大搞贪腐。有人觉得吃顿饭、收点礼是“人情往来”,把公车私用视作“工作需要”,将迟到早退看作“无伤大雅”。面对这些认识误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作风问题绝不是小事”,引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告诫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往往从很细小的作风问题开始。要坚持细节意识,引导党员干部要在公务接待、家风家德家教、节日礼送往来、外出调研等对自身作严格要求,从拒绝一顿宴请、退还一份礼品、不“大办”婚丧喜庆等细微处着力。一要突出更高要求。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决定了党员干部的纪律要求、道德要求比普通群众更高,从而对党员干部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具体要求更加严格。有些话一般人可以讲,党员干部就不能讲,讲了就违反政治纪律;有些事一般人可以做,党员干部就不能做;有些宴请一般人可以参加,党员干部就不能参加。二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党员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要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修养中汲取养分,传统文化倡导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倡导“以廉为贵”的价值取向、追求重义轻利的道德人格,有助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形成为党奉献、廉洁奉公的良好作风。
三、秉持长远意识,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11.8万起,批评教育和处理15.7万人;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10.7万起,批评教育和处理15.6万人。这些数据说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我们必须认识到“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作风建设要抓常、抓细、抓长,这个‘木鱼’要天天敲,让全党始终保持高度警觉”。秉持长远意识,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一要反对错误认识。当前部分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宣扬错误论调,有的认为已经严到位,可以“歇歇脚”了;有的认为作风积弊根深蒂固,难以根除;有的认为抓作风建设影响经济发展,不利于地方发展。因此,党员干部要保持战略定力,旗帜鲜明同各种错误认识、不正之风作坚决斗争,在作风建设上要更加坚定,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纠治“四风”。二要按照党内的法规办事。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客观上就需要用完备的制度作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按党章等党内法规办,按党确定的干部标准办,按党的纪律办”。新时代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正“四风”问题,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基础性党内法规,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同时,针对群众关心的公务接待、办公用房、厉行节约以及“三公”经费管理等具体问题,也先后制定了《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相应的党规和规范性文件。因此,在推进党的作风建设过程中,党员干部要严格按照党内法规来办事,在思想上划出红线、行为上明确界限。只有通过刚性的制度规定和党员干部严格的执行,才能确保改进作风的工作能够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作者系东莞市委党校教育长、副教授/本文原载于《东莞日报》2025年6月5日A06理论学习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