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党校声音
    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
    • 2025-07-08 10:04
    • 来源: 东莞日报
    • 【字体:    
    • 分享到:

    林春香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命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主体性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强调主体相对于客体的自主能动。文化主体性,指的是作为社会生命体的个人或族群(主体)对其所处文化(客体)有自知之明,即文化自觉,并且能够自主独立地发展自己的文化。在文化主体性的建立过程中,文化自觉是基础,文化发展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是重要衡量标准。巩固文化主体性不只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东莞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不竭动能。

    一、文化建构的主体性:加强党委领导,提升群众文化意识

    (一)文化建构的主体性,解决谁来发展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鸦片战争以前,中华文化一直处于世界文明的高地,即使如汉代外来佛教传入、元代和清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等,都没有动摇过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但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西体用之争即是文化主体性动摇的集中表征。面对中华文化的这一危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文化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等问题,超越了中西体用之争,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二)东莞巩固文化建构主体性的实践要求

    东莞在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在地实践中,在文化建构的主体性方面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党委对文化建设的领导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接下来,需要在这两方面继续巩固。

    一是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进一步提升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的能力。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最核心的任务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近年来,科技革命为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峻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管好用好互联网。东莞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网络舆论对东莞的关注度一直很高。因此,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的能力对东莞来说尤其重要。要进一步完善舆情全流程闭环管理工作机制,提升各部门相关网络平台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媒体以及自媒体进行正面宣传。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激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性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因。东莞的文化建设要始终依靠群众,充分激发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例如,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提升文化志愿服务水平,发挥文化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协调凝聚和专业支持功能。又如在文明培育方面,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以乡愁为情感纽带,建立村民、乡贤、高校等专业力量等共同参与的乡村共同体,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二、文化内核的主体性:注重融合宣介,增强城市文化认同

    (一)文化内核的主体性,解决发展什么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党很早就明确了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革命文化是保持党的初心使命和开展自我革命、社会革命的文化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确立和坚持,体现了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性巩固的重要表现。

    (二)东莞巩固文化内核主体性的实践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在外界的质疑声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担当,不断挖掘和传承发展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力量,如城市精神的提炼、重要历史节点的确立、七大文化四张城市文化名片的提出等。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宣介,增强城市文化认同。

    一是坚持开放包容,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文化认同的前提是要有共享的文化历史。东莞是一个外来人口占多数的城市,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文化在这里交汇。低调务实的东莞虽然很少出现文化冲突问题,但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隔阂依然存在且很难打破,文化共享的历史有待强化。要避免文化本位主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如在历史文化方面,不仅要传承本土历史文化,还要给非本土历史文化创造更多展示交流的空间和平台。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活动尤其要注重本外融合,让更多外来人员有机会参与其中。又如在潮流文化方面,青年群体固然是潮流文化的主体,但潮流不分年龄,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老年群体也有必要引入到潮流文化中。

    二是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东莞故事。文化认同还需要不断强化已有的文化认知和文化感受,因此需要加强宣介推广,讲好东莞故事。东莞有两个故事要持续深入地讲,一是中国近代史开篇地——虎门销烟的故事,一是改革开放先行地——改革创新的故事。要借助专家力量,加强历史事件的理论研究,获得学界认可。如邀请学术名家开讲座,定期召开研讨会,组织力量撰写和发表专业论文等,在学术界讲好东莞故事。此外,还要大力推动文旅融合,提供古村游、非遗游、工业游、体育游等文旅产品,让文化可消费、可感知,讲好旅游东莞的故事。

    三、文化方法的主体性:坚持两个结合,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

    (一)文化方法的主体性,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其中,第二个结合不仅是理论创新问题,还涉及文化传承问题。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结合,在中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最新文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二)东莞巩固文化方法主体性的实践要求

    两个结合为东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方法指引,要思考如何在两个结合中进一步推进文化繁荣,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东莞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文化建设中,从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再到品质文化之都以及正在进行的文化强市建设,文化不断创新创造,呈现出极大的发展活力。坚持两个结合,东莞文化的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一是大力发展工业文化,弘扬工匠精神。东莞制造业立市的实际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工匠精神的思想文化实际,要求必须在工业文化上有所作为。目前制造美学和潮玩已经成为工业文化的亮点备受关注,但东莞工业制造的文化富矿还有待深挖,其中又以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和宣传最为缺失。工匠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结合科技创新的时代背景,通过政企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将无形的精神以及有形的生产用文化的手段升华内涵、丰富形式。

    二是发扬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东莞具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要充分发扬这一传统,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如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方面,可以在《东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基础上,制定相关领域的实施细则或实施方案。又如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要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此外,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可以探索制定古建筑认养制度,设立文化遗产保育公益基金,成立包括专家学者、村民或市民在内的监督组织。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教研部副教授/本文原载于《东莞日报》202578A06理论学习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2020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东莞市委党校、东莞市行政学院、东莞市社会主义学院 技术支持:开普云
    备案号:粤ICP备19133159号 地址:东莞市南城区绿色路111号 电话:0769-88987777 举报邮箱:dgdxbgs@d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