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党校声音
    加快推动东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 2025-09-05 09:26
    • 来源: 东莞日报
    • 【字体:    
    • 分享到:

    袁卫

    20253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也明确指出,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战略在当前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一、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从理论逻辑上看,教育是人才发展的根基,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提高的关键,人才是实现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资源。教育、科技与人才彼此支撑、相辅相成,构建起有机整体,一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支撑。从实践方面来看,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效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能让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有机衔接起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具体意义如下:

    第一,一体化是未来全球竞争中的一个关键支撑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加速发展,大国间的博弈愈发集中在人才与科技的较量上。要想在最短时间内、在最广范围里让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把科技自立自强置于可持续的本土人才链之上,为突破卡脖子技术、维护产业链安全提供加速度,就需要把教育当、把科技当、把人才当有机融合。

    第二,实现一体化是构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会递减,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教育能培育出众多拔尖的创新人才,给科技研发提供主体。科技通过颠覆性成果反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催生新兴学科和专业;人才在流动里把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串成链,把实验室孵化器产业园全链条打通,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显著提高,经济也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

    第三,一体化是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选择。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质上的富裕,更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能让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得以扩大,使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可借助新技术来赋能终身学习,助力劳动者在数字经济时代不断提升技能。能够营造出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靠知识改变命运、靠创新达成价值,从而在更高质量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整体进步。

    第四,一体化是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着重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教育塑造共同的价值观,科技拓展认知的界限,人才价值观得以传承,创新文化得以传承。三者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既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将为全球教育发展、科技治理及人才流动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且深厚的文明动力。

    二、加快推动东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一)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起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

    一是构建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可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发改、科技、教育、工信、财政等部门相关职能整合起来,建立跨部门协调机构,负责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规划、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达成政策无缝对接与资源高效配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等高质量发展。二是构建包含三链融合的政策工具集合。为此,可把分散于若干政策文件中的主要内容整合为政策包,达成一平台申报、一窗口兑现。与此同时,企业/人才输入需求后,开发政策适配AI诊断系统,这样就能自动匹配适用政策,解决政策知晓率低这一问题(目标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三是构建动态评估与反馈体系。通过引入大数据监测平台,对教育质量、科研产出以及人才流动数据予以实时追踪,定期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保证政策有效且具有适应性。

    (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构建“全面协同”的生态体系

    一是要创新飞地经济中的资源共享模式。借鉴国内先进城市的飞地园区模式,推行研发在松山湖、转化在镇街机制,打造出全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让镇街按需竞拍技术成果,市财政给予最多50%的转化补贴。二是设立区域协同发展基金。市级财政每年划拨专项资金,并按照1:3的比例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主要致力于支持薄弱镇街构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以促进镇街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三是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把各镇街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中的功能定位与发展重点确定下来,加大投入力度。

    (三)突破成果转化瓶颈,构建“热带雨林式”科研创新生态

    一是构建前沿科技课题的成果转化平台。依托散裂中子源,打造前沿技术概念验证中心,每年挑选50项原创技术,给予千万级资金来完成01”的验证。另外,可考虑成立东莞技术交易所,引入先进城市运营团队,大力推行技术经纪人制度。二是实施揭榜挂帅2.0”制度。在智能终端与新能源等领域,OPPO、华为等领军企业发布了技术需求榜单,并设立了悬赏资金池,以此激励高校团队积极参与并揭榜进行技术攻关。三是构建创新型科技金融支持体系。设立成果转化接力基金,对高校成果的承接企业给予3年贴息贷款。采用试点知识产权证券化这一产品,借由本土高科技龙头企业所给予的专利许可费来充当本金,进而发行ABS融资。

    (四)构建人才结构金字塔,实施“双轮驱动式”战略

    一是尽快引进和培养顶尖人才。参考苏州等城市的先进经验,可把本市人才引进计划的最高资助提至1亿元,对引进院士团队采取三不限制(不设年龄、学历、国籍门槛),配套一定面积的免租研发场地。全球科创发达的城市,要增设10个海外人才工作站,构建以才引才的积分奖励制度。二是构建工匠再造职教升级体系。联合本土优秀企业,共同打造出10现场工程师学院,实行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培养模式,把德国IHK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力争在五年内,为我市“8+4”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对口培养高级技师10万人。三是建立人才服务数字孪生平台。将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服务予以整合,开展人才码一码通办工作。

    (作者系东莞市委党校讲师,本文原载于《东莞日报》202595A07理论学习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2020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东莞市委党校、东莞市行政学院、东莞市社会主义学院 技术支持:开普云
    备案号:粤ICP备19133159号 地址:东莞市南城区绿色路111号 电话:0769-88987777 举报邮箱:dgdxbgs@d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