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艳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进行了系统部署,凸显了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综合治理的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和新论断,系统回答了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为何建”“为谁建”“如何建”等重大问题,为我国进一步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入认识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重大意义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能否在这一战场上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全。在此背景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已成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政权的重大政治任务,更是强化党管互联网,始终确保我国网信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现实需要。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信息革命时代潮流驱动下,如何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得网络者得天下。”因此,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维护群众网络利益和精神家园的现实需求。截至202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8.6%,互联网已深刻融入群众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面对长期存在的个人信息泄露、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等风险,加快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更好维护人民群众网络利益和民生福祉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路径。
二、深刻领会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价值逻辑
坚守治网为民的初心使命。人民性是中国特色治网之道的本质属性和逻辑底色。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跳出传统治理空泛化、滞后化等局限,通过网络建立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机制、即时响应机制和高效办理机制等,更精准、人性化落实问需于民、问政于民。如北京市推进“接诉即办”、深圳市改革“民意速办”、东莞市创新“民生大莞家”等,都是通过网络广泛搜集群众需求,并转化为服务清单,切实做到网络治理为民解忧。
激活治网靠民的动力引擎。互联网已成为群众展示生活与需求的重要领域,只有引领这一阵地,才能与群众走在一起。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要坚持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其核心就是走好走实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筑牢发扬人民民主、汇聚民智民力的“网络桥梁”。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网络问计”,到官媒微博及时回复群众建言,越来越多的网民“金点子”被转化为政策措施,其中蕴含着依靠人民开展网络治理的不竭动力和创新实践。
贯彻造福于民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网络治理领域的深刻扎根。因此,网络综合治理要贯彻为民办实事的价值追求。近年来,我国深化推行“互联网+反诈”“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工作,助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提质增效,切实将互联网红利转化为群众的品质生活。
三、深化落实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实践要求
优化党委领导体系,凝聚协同治网向心力。网络综合治理的前提是要构建党领导下的“一核多元”治理格局。其一,强化党委领导“主心骨”。党管互联网是中国特色治网之道的最本质特征和最显著优势。在多元利益竞合博弈过程中,唯有坚持党对网络治理的核心领导,才能确保网信事业发展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其二,激活部门协同“加速器”。网络治理的扁平化趋势要求冲破传统治理的科层制局限,从整体视角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权责体系和协同联动机制。广东省近两年构建了省市协同的网络辟谣联动机制,促进网络谣言治理敏捷高效。其三,夯实平台主责“压舱石”。互联网企业或平台是把控信息质量的第一“哨岗”,必须跳出“流量为王”的片面逐利思维,站在网络生态共同体的高度落实网络信息管理的主体责任,推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其四,绘好社会共治“同心圆”。互联网行业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要用好用足网络监督“利剑”,耕深耕实协同治网责任田。2024年,全国各级网络举报部门受理处置网民举报线索2.27亿件,有效改善了网络空间秩序。
规范内容治理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网络内容治理的关键在于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建设。首先,坚持正能量总要求,掌握舆论主动权。各级各类官媒要通过报、网、端、微、大小屏等形式,加强与主流新媒体的联动,打造党委领导下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强化正能量传播的“破圈效应”。还要敢于进行舆论“亮剑”,对网上的错误思潮和有害言论,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其次,优化网络内容供给,塑造精品文化优势。要抢抓互联网热点,精准巧妙设置关联议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国家安全部官微以《哪吒2》热映为契机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央视网以《国家宝藏》节目为窗口向世界宣传中华文化瑰宝等,极大增强了文化自信。最后,强化网络法治建设,构建治理长效机制。要提升网络立法针对性,加快补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法律与标准等,变“被动跟”为“主动防”。还要深化网络执法,落实网络身份认证、“持证亮牌”等制度,通过清朗行动、备案准入、负面清单等管控机制,筑牢网络治理第一道防线。
创新技术支撑体系,激活技术治网高效能。互联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只有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才能做到从容应对。一方面,加快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应用转化,提高信息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的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加强技术伦理等风险防控,积极开发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大数据模型等,用更先进的技术去感知风险、抵御攻击、反制溯源,切实织密网络安全防护网。此外,还要通过AI、短视频等形式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提高网民对技术陷阱、虚假信息等的识别能力,切实维护合法权益。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校讲师/本文原载于《东莞日报》2025年10月10日A07理论学习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