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党校教师、中青班学员研读马列经典,感悟真理力量,进一步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和良好学风,近日,东莞市委党校举办第一期“师生共品经典”读书会,组织全体教师、中青一班全体学员共同分享《进一步,退两步》学习感悟。市委党校王学敏校务委员出席读书会并作总结讲话。
读书会上,党建与统战理论教研部刘子文老师以“《进一步,退两步》导读”为题,从写作背景、主要观点、历史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导读。随后,教师代表王鹏、薛智韵、林春香、邹蒲陵、袁卫和学员代表钱俊驹、张俊、谢华、陈瑛瑜等作交流发言。
王学敏校委指出,此次读书会加深了大家对马列经典著作与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锤炼了党性修养。下来,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把深研细悟经典与谋划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与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提升工作本领。
教师代表王鹏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任何时候都不能减弱,只能加强。党的力量来源于组织,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化,组织起来才有力量。民主集中制是党内团结的法宝,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任何时候都需要强调。
教师代表薛智韵
列宁的《进一步,退两步》是维护无产阶级政党集中统一的光辉文献。文章强调,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要取得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就必须是高度集中统一的组织,必须维护中央机关的权威。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2019年19期发表的《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文章中高度肯定列宁为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所进行的坚决斗争,并进一步强调了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和党中央权威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体现,亦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教师代表林春香
维护领导核心的权威,宣传工作的作用直接而巨大,好的宣传会对维护领导核心权威起到事半功倍的正向作用,而庸俗、低俗化的宣传不仅不能起到维护领导核心权威的积极作用,反而会损害领导核心权威,特别是所谓高级黑、低级红、两面人、伪忠诚现象,一定要坚决杜绝。只有这样,才能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反对和规避这些非理性的做法,更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教师代表邹蒲陵
列宁在《进一步,退两步》中对党内知识分子的角色、特点及其对党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揭示了知识分子在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建设中的特殊性与挑战性,要教育引导知识分子通过“自我教育”克服个人主义,也要强化组织原则和集中制,克服知识分子局限性。
教师代表袁卫
列宁在《进一步,退两步》中揭示了革命进程中进与退的辩证关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无产阶级专政条文的党纲,这使党“进一步”,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而孟什维克的分裂活动导致的党后退是“退两步”,使党面临危机。然而,这种退步并非革命的终结,而是革命进程中的曲折。列宁通过坚定的斗争和正确的组织原则,使党在经历退步后又逐步前进,最终实现了党的团结统一,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进退之间的辩证统一,体现了革命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学员代表钱俊驹
列宁在《进一步,退两步》中对党章第1条的深刻阐述,使我深刻认识到,党员标准的严格性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础。作为一名党员,我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纲领和策略,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加强组织纪律是保持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关键。在当代社会,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利益诱惑,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性,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
学员代表张俊
《进一步,退两步》一书中关于党的集中制原则与组织建设的讨论,对新时代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具有重要启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发展的“主心骨”“领头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仅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更能够为农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加强基层农村党组织建设,要抓组织密度,让党建工作“有形”;要抓组织纪律,让党建工作“有力”;要抓组织执行,让党建工作“有为”。
学员代表谢华
从列宁对机会主义的批判和组织建设原则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启示。一是强化党章权威与制度治党,党章是党的根本遵循,要以党章为根本,完善党内法规体系,严明政治纪律。二是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将“两个维护”落实到组织建设实处。三是辩证处理“守正”与“创新”,要继承列宁“进一步,退两步”的辩证思维。 四是群众路线与自我革命相结合,要警惕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净化组织。
学员代表陈瑛瑜
《进一步,退两步》揭示了任何进步都是曲折的,需在动态中把握“进”与“退”的辩证法。固守教条会导致脱离实际,而放弃原则则会迷失方向。尽管这部著作诞生于特定历史背景,但其思想内核对当今社会仍有众多启示:一是原则性与包容性;二是应对危机的能力;三是警惕“虚假进步”;四是矛盾是发展的动力;五是理性看待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