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真理,必读经典。为进一步发挥经典书籍育人作用,推动教师夯实理论基础,引导学员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10月11日,我校举办2025年第三期“师生共品经典”读书会,组织全体教师、中青三班全体学员共同品读《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教育长王金豹作总结讲话,校务委员王学敏参加。政法教研部黎晓道老师主持。
读书会上,政法教研部邢文娟老师以“《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导读”为题,回顾了我国宪法发展的历史脉络,阐述了文章的写作背景、重要意义和实践要求。随后,教师代表袁凌云、耿国宾、周磊、卢钰欣和学员代表周建中、梁倩君、邓露、王自松等作交流发言。
王金豹教育长指出,《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深刻阐述了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人民宪法的伟大意义,青年干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将宪法精神贯彻到具体工作实践中,一要树立规矩意识,不能破规矩;二要树立平等意识,不能有特权思想;三要树立执行意识,不能空谈不做。同时,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真正树立宪法意识,以奋发有为的精神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
袁凌云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集中体现政治正当性运行规范和方法论,蕴含着深刻的政治伦理。从政治伦理理念维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明确了我国宪法的价值取向;从政治制度伦理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理念体系、制度体系等内容,都是依据宪法确定的;从政治主体伦理维度看,组织层面要建设法治型政党、法治型政府,个体层面要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耿国宾
这一文章通篇贯穿着一个最鲜明、最核心的要义:我国宪法的产生、实施与发展,其最根本的特征和保证就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的政治实践中,“党的领导”与“宪法实施”绝非对立关系,而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关系。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尤其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当不断增强宪法意识,深刻理解“党领导一切”的宪法逻辑和法治内涵,自觉维护宪法权威,这本身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支持党依宪执政的具体体现。
周磊
从经济角度看,宪法不仅是政治制度的根基,更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底座,是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行的“第一性规则”。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框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预期和法治保障,宪法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增强宪法意识,把尊崇宪法、维护法治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让法治成为最可靠的营商环境,让宪法成为激发创新、守护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石。
卢钰欣
在基层治理中,宪法同样是根本遵循。只有将宪法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各环节,才能确保基层工作方向正确、行稳致远。宪法在法治东莞建设、基层民主实践、依法化解纠纷等基层治理实践中有着充分体现,东莞的探索表明,只有将宪法精神真正融入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才能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应当继续高举宪法旗帜,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平安东莞、法治东莞贡献力量!
周建中
宪法不是挂在墙上的条文,而是融入日常工作的“指南针”。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切实担负起宪法守护者和实践者的职责使命,不断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实基础。市区检察院作为落实法律监督的“最后一公里”,要自觉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作为一名检察机关的干部,要将学习贯彻文章精神和做好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持续加强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以宪法精神为指引,以法律监督为利器,为东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绵薄之力!
梁倩君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回顾东莞医保的实践,我们从宪法精神出发,用依法执政的思路设计制度、推动创新、保障公平、强化监督,最终落到“惠民”上。这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宪法引领—依法执政—医保惠民”的完整闭环。未来,东莞医保将始终以宪法为根本遵循,坚持依法执政,让宪法的民生温度,在这座城市持续传递!
邓露
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读完文章,犹如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法治思想洗礼,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深刻认识到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最根本的目的是维护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基层干部更要守初心,担使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全心全意践行群众路线,使老百姓感受到平等的尊严、正义的甘霖、幸福的温暖!
王自松
宪法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彰显宪法精神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推行重大政策时,必须严格按照法规和承诺执行,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威严与可信赖性,增强宪法信仰。在工作实践中要思考法律标准如何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如何在保障劳动者权益和促进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在司法实践中,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和法律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