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学习时报》教学科研版“经验专栏”栏目刊发我校副校长查日升署名文章《以高质量科研服务高水平献策》。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强调,党校(行政学院)要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党校要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等方面推出高质量成果。广东省东莞市委党校聚焦为党献策,努力构建“一二三工作新格局”,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着力在求实、求深、求精三方面下功夫、见成效,积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党校智慧和力量。
明确党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目标。一是为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尽职尽责。充分发挥东莞市委党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学术优势,加强研究阐释工作,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努力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每年聚焦深入研究和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设立若干精品培育课题,跨学科组建研究团队,明确课题以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为目标,力求多出高质量成果。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对课题的选题、学术框架、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进行一对一辅导,多轮打磨。近年来,成功获批立项5项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二是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及时有力的智力支撑。对策研究注重选好角度,增强政策建议的含金量,往实里做、往深里做、往精里做,努力做到研究“见底”、成果管用有效。以东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为重点,围绕
民生领域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与老百姓利益直接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前瞻性、政策性、应用性研究。2024年报送的决策咨询报告80%以上获得市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同时咨政选题也关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部署,努力向党中央和广东省委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有2篇报告获得广东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双轮驱动。一是深入实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为教学服务上,抓住学员的“两带来”问题,针对学员在理论学习中的思想困惑,强化教学的学理支撑,为学员解疑释惑。在服务党的理论创新上,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抓住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努力进行原创性、系统性研究。在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上,围绕“百千万工程”、新旧动能转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特大城市治理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二是将需求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坚持党需要研究解决什么重大问题,党校就努力在那些方面建言献策。找准党校工作与党的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通过从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找题、市领导命题、市直部门出题、主体班学员出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题等多种方式把握需求,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又紧密连接国情市情,使献策工作紧扣党之所需,真正发挥党校新型智库的作用。
在求实、求深、求精三方面下功夫。一是往实里做。深入镇村推进“案例研究”。推动教师“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围绕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在东莞大地落地生根,强化案例研究,形成了《何以东莞——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故事》一书,已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夯实教学的科研支撑,强化案例教学的开发力度,聚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挖掘并形成企业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社区治理现代化、华阳湖生态蝶变等一系列教学案例。协同攻关开展“组织科研”。每年谋划1—2个重大课题,邀请上级党校指导、跨教研部组建科研团队,联合市直部门、高校等各方面科研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有效解决了科研单兵作战的弊端,形成了一批特色教材和案例著作,校智库的影响力显著增强。利用学员资源着力“富矿开发”。充分发挥学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让经常作决策的人为决策研究提供‘金点子’、开出‘好方子’”。在每届中青班均安排一周的调查研究板块,分组分选题进行调查研究,安排教师指导学员撰写咨政报告,近些年来所报送的决策咨询报告获得市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二是往深里做。要求党校教师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到镇街、企业、社区等进行长期跟踪调研,真切感受前沿性创新实践,获取客观全面、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为总结东莞城乡协调发展的经验,组织教师深入广东省15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和18个典型镇,形成了《村光里——东莞“百千万工程”村域振兴案例》《镇能量——东莞市“百千万工程”镇域振兴案例》两部案例集。此外,加强对未来产业、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课题的前瞻性和预测性研究,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三是往精里做。精准把握方向。先后制定《科研管理办法》《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推进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使教师做好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高质量成果不断涌现。精准建言献策。坚持“研究‘见底’、成果管用有效”,强调教师要在选题精准、调研充分、分析透彻、数据支撑、对策管用等方面下功夫,一些咨政报告实现了有效转化,直接转化为政府政策、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精准宣传阐释。践行“短、实、新”文风,用群众语言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传递政策内涵,主题具有时代性、观点具有创新性、论证具有学理性、建议具有可行性,献策文本避免“长、空、假”,以简洁精准提升说服力和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