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樟木头镇委党校充分深挖、用活辖区本土资源与基本培训有机结合,在特色主题、阵地建设和学用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培训供给与学习需求精准匹配,促进基本培训在“接天线”的同时更“接地气”。
多方吸纳特色师资,鲜明提升主题吸引力。拓宽教学资源来源渠道,深挖本土优秀师资,因地制宜建立匹配教育培训五年规划需求的教学人才库。选用中国最美社工、国家“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广东省最美志愿者、客家文化非遗传承人等先进个人,分别讲述志愿援藏、尊老爱老、爱国敬业、客家文化传承等自身经历,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感召身边人”的形式,增强授课内容感染力。围绕发展社区集体经济专题,开发“观音绿荔枝”产业链课程,邀请社区“两委”干部担任讲解员,在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深加工企业等打造“微讲堂”,开展宣讲26场。近两年,结合开展“五比五拼”执行力提升行动和“勇立潮头‘樟’显先锋”揭榜攻坚行动,吸收各行业领域的业务排头兵,组建一支48人的“樟城先锋说”志愿宣讲服务队。用好“作家村”文化资源,打造名著赏析课程,镇委党校联合文联开展“金笔杆”优秀文学作品分享会16场。
分类整合阵地资源,构建沉浸式教学路线。依托文化、生态、人文等资源禀赋,打好红色历史、特色人文、本色实践等三张“资源牌”,不断丰富阵地体系内涵,让现场教学“活起来”。优化革命遗迹、客家文化、典型人物、优势生态等核心主题,统筹爱国教育基地、革命烈士故居、古民居建筑等现场教学点,串点成线打造“红色经典”“客家文化”“银龄之声”3条“行走的党课”路线,从赓续红色血脉、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改革实践等不同维度注重寓教于境、情景交融,引领党员干部在打卡式学习中深化感悟。截至目前,共开展“沉浸式”现场教学60余场,培训党员干部680人次。
学用结合转化实效,一体化赋能实战应用。构建“理论学习+调查研究+一线锻炼”的培养闭环,不断提高学用转化水平。每年挑选25名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的优秀青年干部,围绕基层治理、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等课题组建专题学习小组,深入调查研究并形成调研报告,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樟木头镇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举措。聚焦热点难点问题,组织青年干部结合工作实际沉下心开展理论探讨、提起笔撰写论文,结合市委党校理论研讨会要求深化、转化,择优报送的论文多次获奖。